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园地 > 古诗词

袁枚的古诗

时间:2024-04-28 17:55:11
袁枚的古诗

袁枚的古诗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袁枚的古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袁枚的古诗1

夏日的一天,赤日炎炎。一个小牧童骑着黄牛悠闲地走在绿树成荫的乡间小路上,嘹亮的歌声回荡在树林里,他陶醉在大自然美丽的风景中。

忽然小牧童停止了歌唱,在树下站住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诗人袁枚不禁也停下脚步,在远处悄悄地观望着。嗷,原来树上有一只鸣叫的蝉,小牧童想要捕捉它!

瞧,小牧童目不转睛地盯着树上那只知了。他摘下自己头上的斗笠,轻手轻脚地爬向柳树上的知了,用斗笠帽轻轻一盖:“哈哈,这下知了肯定被我捕到了,我要和小伙伴们一起玩!”

牧童高兴的说。可是,他把斗笠帽拿起来一看:哪里有知了呀!

这才知道扑了个空。知了虽说受到惊扰,但并没飞走,仍然在这棵树上的另外一个柳枝上烦躁地鸣叫着。小牧童并不放弃。这一次,他比上次更加小心翼翼,慢慢地靠近知了的位置。趁着知了只顾大声地鸣叫,忽略了防范,小牧童手疾眼快,用斗笠完全地遮住知了能够飞跑地方向,那只狡猾的知了终于被牧童捕捉到了手。小牧童甭提多高兴啦!

他轻捷地像个小猴子,从树上下来,翻身上了牛背,一边用手拎着篓子里的知了,一边唱着歌,向家走去。

诗人袁枚看到了这一幕,不禁吟出了《所见》这首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袁枚的古诗2

1、《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叫蝉,突然闭口立。

2、《东风》

东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

来扫千山雪,回留万国花。

3、《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4、《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5、《大龙湫之瀑》

龙湫之势高尽天,一线瀑走兜罗绵。

五丈收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以烟。

况复百丈至千丈,水云烟雾难分焉。

6、《湖上杂诗》

葛岭花开仲春天,游人来去说仙人。

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仙人羡少年。

7、《鸡》

养鸡纵鸡食,鸡肥乃烹之。

主人计固佳,不可使鸡知。

8、《论诗尽句》

不相菲薄不相师,合理持论我最知。

一代正宗才力薄,看溪文集阮亭诗。

  9、《马嵬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永生殿上多!

  10、《沙沟

沙沟日影烟朦胧,隐隐黄河出树中。

刚卷车帘还放下,太阳力薄不胜风。

  11、《十仲春十五夜

沉沉更鼓急,徐徐人声尽。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12、《听诗叟

底事听诗听不清,此翁耳壳欠分明。

拟携谢朓惊人句,来向青天颂数声。

  13、《由桂林朔漓江至兴安

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

分明望见青山顶,舟在青山顶上行。

  14、遣兴

兴趣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心始安。

阿婆仍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望。

15、《山行杂咏

十里坎坷半里平,一峰才送一峰迎。

青山似茧将人裹,不信前头有路行。

袁枚的古诗3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翻译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袁枚(1719~1798),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

袁枚的古诗4

原文:

十二月十五夜

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译文:

闷声的更鼓从远处一阵紧一阵地传来,忙碌的人们陆续入睡,市井的吵闹声慢慢平息下来,我也吹灭油灯准备入睡,但灯灭后却发现房间更亮了,原来因为夜空正高悬明月,大地又撒满白雪,明亮的圆月与白雪交相映照在窗上,使房间显得比吹灯前还要明亮。

注释:

①、沉沉:指从远处传来的断断续续的声音。更(gēng)鼓:旧时一夜分成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晚上派专人巡夜,打鼓报道时刻,叫做“打更”,打更用的鼓叫“更鼓”。

②、绝:这里是消失的意思。

③、后两句是说:把灯吹灭后,因为窗外有月亮,又有雪光映射,所以窗子里面反而显得更加明亮了。

赏析:

这首诗写农历十二月十五日夜间的所见所闻。观察很细致,体会很深微。全诗用夜深、鼓急、人静、窗明、雪月交辉这些具体现象描绘了凄清明净的夜景,读后仿佛如临其境一般。

袁枚的古诗5

夜过借园①闻笛

(清)袁枚

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夜过借园闻笛鉴赏

借园是作者好友李晴江的寓所。诗人于乾隆二十年(1758年)的一个秋夜去借园拜访李晴江,适逢”主人坐月下吹笛”,乃赋此诗。

全诗四联均写景,无一句议论,无一句抒怀,但却弥漫着凄清的氛围,渗透着悲凉的情思。细细品味,如饮醇酒,回味无穷。首联”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秋夜”本已凄清冷寂,而所访者又是”秋士”,更暗寓幽怨之意。

古人云:”春女怨,秋士悲”。所谓”秋士”即谓暮年不遇者,借园主人当属此类。袁枚自己虽曾步入仕途,任过县令,但因升迁无望等原因,早于七年前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两人在感情上是相通的,诗人此行”访秋士”即是以此为前提的。当诗人步入借园,首先听到的”水上音”就是笛声。这笛声作为一种听觉意象是全诗的中心意象。它是借园主人心声的流露,感情的寄托。

诗在首联引出”水上音”之后,中间两联即集中笔墨对其进行描写。但诗人并没有单纯地去描写笛声,而是以视觉意象”月色”及嗅觉意象”藕香”作为陪衬烘托,使笛声意味更加丰富感人。颔联”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乃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一笛”指笛声,”酒人”指微醺的借园主人,他在借酒消愁之后,还嫌不足,又以笛声抒其情怀。

在中国古诗中,笛声基本上都是幽怨悲哀的意象,如”羌笛何须怨杨柳”(王之涣),”笛愁容尽梅花里”(白居易)……不一而足。这首诗中的”笛声”也不例外。”一笛酒人心”抒发的乃是”秋士”不遇的哀愁之心,而描写笛声在冰凉如水的月色中飘荡,仿佛笛声也浸透了清冷的月色,更增添了笛声凄怨的情韵。笛声感情虽然哀怨,但借园主人吹奏技巧却十分高超,故颈联一转云:”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笛声嘹亮,仿佛阻遏了夜空中的碧云,同时水中飘来了红藕的幽香,与笛声交织往还,好像笛声也具有了香气。作者先闻”水上声”,既产生了感情的共鸣,又陶醉在音乐的享受之中,所以久久伫立,直到笛声结束,才想起要与友人相会。尾联云:”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此联乃回应首句,当作者在”秋夜”听完友人的一曲笛声之后,终于迎来了与”秋士”的相逢之时,但他们却久久的相对无语,身影沉浸在流泻的月光下,显得格外宁静;他们的衣襟被清凉的窗露沾湿了,犹如他们的心灵也被凄清的笛声净化了一般。友人的心声已在笛声中倾诉殆尽,作为知心朋友,作者对此已经领会和理解,无须多问,亦不必多言,两人心灵达到了高度的默契。诗的收束像不尽的笛声的余音一样,让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歌的主旨在于表现作者与李晴江作为知音的深厚友谊,诗中却无一语表达此意,只是写自己夜访友人听其”月下吹笛”时的景象与两人相逢时无言的情状,但自有一股感情之泉流注全篇,这也正体现了袁枚”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随园夜话》)的诗论理念。

补充资料

袁枚诗歌艺术形式的自然天成首先体现在其诗歌语言上。袁枚说:“家常话入诗最妙”(《随园诗话补遗》卷一)。袁枚对追求语言平易的白居易格外推崇:“白傅改诗,不留一字。今读其诗,平平无异。意深词浅,思苦言甘。寥寥千年,此妙谁探!”正因为如此,袁枚的诗歌语言往往脱口而出,不加修饰,通俗自然,明白如话。袁枚诗歌中有不少浑然天成、语言平淡而又诗意盎然的作品。如他的《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一)这首诗写诗人秋夜访借园主人的听其吹笛的场景,出现在此诗中的词语几乎都是平时常见易懂的口头语,没有晦涩的典雅字句,却因为意象生动形象,因此虽平淡却诗味盎然。

《袁枚的古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