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时间:2024-02-11 13:19:2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忧国忧民思想

重点难点:

课型教法: 分析鉴赏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幻灯片号:

教学过程

1、 练习

下列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分析,正确的是:ABD

A、 本诗以七言为主,B、 句式多变,C、 节拍有缓急,D、 其目的是表达自由奔放的情感。

E、 本诗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F、 类似楚辞,G、 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H、 本诗反映了诗人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I、 积极面对人生与社会态度。

J、 本诗是借惜别的话题,K、 以游仙诗的形式,L、 表现自己的政治态度和生活理想。

2、 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有《杜工部集》,其与“李白”同为唐代第一流诗人,并称“李杜”,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因其生活在唐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3、 结构

(一)秋风破屋

动词妙处:“怒号”“卷”“三重”“飞”“洒”“挂”“飘”

(二)群童抱茅

动词妙处:“欺”“忍”“呼不得”“似叹息”;写出无可奈何心情。

(三)长夜沾湿

“长夜”一语双关,自己的处境,国家的处境(风雨飘摇之中)

“何由彻”意味深长,一作结,二铺垫。

(四)崇高思想

安得欢颜独破受冻

秋风破屋风白天室外事

板书:现实群童论茅自己(生活、精神、痛苦)

长夜沾湿雨黑夜室内人

水到渠成推已及人

理想广厦千万间(点睛之笔)他人(疾苦)

4、 小结

1、 主题:从推己及人中,2、 表达了关心民生疾苦,3、 忧国忧民的崇4、 高思想。

5、 层次分明清晰。

5、 升化主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归心似箭)

杜甫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忧国)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忧民)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别林斯基: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诗史堂”对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社会病态,振笔疾呼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百姓疾苦,震撼人心

6、 诗歌鉴赏练习

1、下边是晚唐诗人聂夷中的《伤田家》,对它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1—186)

二月卖新丝,五月新谷。

医得眼前疮,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错误!未定义书签。,只照逃亡屋。

A“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写“田家”虽然贫困,但尚有“丝”、“谷”可卖。

B“眼前疮”和“心头肉”是比喻的写法,“眼前疮”喻眼前急难,“心头肉”喻“丝”、“谷”等农家命根。这两句入木三分地提示出血淋淋的社会现实。

C“绮罗筵”与“逃亡屋”构成鲜明对比,更增强了诗的艺术力量。

D全诗言简意足,充满诗人对田家的同情、对君王的讽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法、联想想象法: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讨论点拨法: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重点难点】

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介绍创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2.朗读、背诵,对内容相近或体裁相同的诗作比较阅读。

3.组织一次古代诗歌(不限于学过的)朗诵比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从今天开始,我们将继续欣赏五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

1.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因而能够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这个时代,后世称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且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 ……此处隐藏15683个字……

八、“杜甫很忙”之我见。

一度时期,人们很喜欢看穿越剧,也向往穿越。因此就有人想起了“诗圣”杜甫,现在的杜甫在忙什么呢,请看——“杜甫很忙”

(一分为二看问题:放松,调侃,对传统文化的捍卫。)

1、看漫画,说看法

2、填诗句:

九、小结

(记一记)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一年到头,都为老百姓发愁、叹息,想到他们的苦难,心里象火烧似的焦急。)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朗诵诗歌并能理解诗歌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析诗歌,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初步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

二、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通过朗读来表现作者情感,把握诗歌内容。

三、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感受诗人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的博大情怀。

四、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杜甫草堂”的视频,激发兴趣。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学生分享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内容。

然后课件展示“名人风采”,并出示背景链接,加强认知。

2、解析诗题

(1)“为”的读音

(2)“为……所”被动句式

(3)歌行体

歌行体,其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情感,句数不限。

3、解决生字词

怒号挂罥长林梢,庇护突兀布衾,三重茅沉塘坳

4、朗读

(1)播放范读录音

要求:注意字音;把握感情基调;注意节奏、重音、语速。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3)指名读,师生评价

(4)齐诵

(三)细读诗歌,明诗意,悟情感

1、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秋风破屋的不幸

2、用几个词或短句概括诗人遭遇了哪些不幸?

明确:怒风洒茅群童盗茅漏雨难眠

3、在这些不幸中,作者的心情都有怎样的变化?

怒风洒茅——急

群童盗茅——叹

漏雨难眠——悲

4、诗人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自己遭遇的不幸,那么,作者写这些不幸遭遇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仅仅是为了发泄因秋风破屋的不幸而产生的不满吗?

明确:不是。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即:渴望广厦——忧。

(四)研读课文,品词析句

默读诗歌,找出你认为写的精彩的字、词或句,进行赏析。

1、卷我屋上三重茅。“卷”如果换成“吹”,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卷”字体现风的猛烈。

2、布衾多年冷似铁。“铁”换成“冰”,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铁”字说明被子又冷又硬,很陈旧。

(五)拓展延伸

观看视频“杜甫很忙”。讨论看法。

(六)课堂小结

带着感情齐读诗歌,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诵读杜甫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假如你能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唐朝,你会对杜甫说些什么呢?写一写。

(八)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3

导入:

万里长风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而杜甫的茅屋却在凄冷秋风中破损。

1、“茅屋”——

为什么写“茅屋”?

围绕茅屋写了哪些事?

忍能、公然、欺我、老无力、呼不得、自叹息——

(可疑的是“倚”杖,为什么是“倚”?)

质疑:

那些气愤和无奈,应该怎样理解呢?

孩子只是顽皮,诗人为何要与一群孩子较劲?

(茅屋,是诗人赖以活命的居所;

是一个纵然残破,却可能给他最多温暖的家;

下文“床头屋漏无干处”的应证;

作为侧面,家境的破败人生的不幸可见一斑)

2、“所破”——

“所破”的,仅仅是一个茅屋吗?

1、茅屋破损

2、身体老迈

3、家境破败

4、国家残破

5、一个个家庭破碎

(注意“寒士”与“丧乱”的联系——

丧乱之后,多少寒士在饥寒交迫中生存)

“破”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怎样的一颗心;“忧”天下)

质疑:

为何不写天下,却写——

我的茅屋为秋风所破?

(我的遭遇就是千万人的遭遇)

小结:

正因为有着切身的体会:

我才会推己及人地——

大庇天下贫寒之士

冻死了也无怨无悔

只要他们能够——

“俱欢颜”、“安如山”。

3、“秋风”——

为什么是“秋风”?

课文中的“秋风”,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

(风雨相联——阴冷黑暗的时代、衰颓败落的国势)

解读:

“风雨”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雨,更是时代的风雨。

“安如山”的也不仅是房屋,更是和平安定的环境。

“风雨”是现实,“安如山”是诗人遥不可及的理想。

——即使“吾庐独破”、牺牲自我也换不来它的实现。

诗人心有深深的无奈和叹息;表现在怎样的字眼里?

(再读体会)——

“安得”,“呜呼”;“呼不得”,“自叹息”,“老无力”等等。

(“老无力”,岂止是身体上的老无力,还有无以拯救苍生的无力)

小结:

其中,藏了多少渴望、多少无奈,又藏了多少悲愁!

阴冷的风雨中,我们仿佛看见了一道永世不灭的光。

在历史的长河中,照亮了一颗一颗善良、仁爱的心。

教学后记:

《石壕吏》末段中的“独(独与老翁别)”,是独自前行、奔赴远方,是独自保全、分道扬镳,是“你还是你,我还是我”!——尽管也有同情和悲悯,却终究相离相分、划清了彼此界限。而本篇课文中的“独”,则是置身于茫茫大众之中,作为其中的一员,而去承担、去背荷!感同身受。这竟让我想起了《老王》,想起了知识分子的事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